尊敬的代汝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零工市场规范化,释放灵活就业活力”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就业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深入调研,您的建议非常具有针对性,切合我市实际,市人社局党组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结合我局工作职能,组成专班进行办理,由局主要领导跟踪督办,现答复如下:
零工市场是向灵活就业人员与用工主体提供就业服务的重要载体,对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拓宽就业渠道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决策部署,截至目前,全市建成规范化零工市场12个,其中综合性零工市场10个,零工服务站点2个,累计服务群众20万余人次。我市零工市场以强化招聘信息、快速对接服务、就业创业培训、困难零工帮扶、劳动权益保障“五项服务”为出发点,致力于为广大零工务工人员提供精准服务。下一步,我们将不断规范和完善全市零工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加强企业用工对接,努力实现全市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规范零工市场服务功能
全市各级零工市场要健全完善以即时快招服务为核心、以技能提升和权益维护服务为支撑的零工市场基本服务,重点提供灵活就业岗位供求信息撮合服务、职业指导服务、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信息推介服务、培训需求信息收集服务、权益维护指引服务。各地要将零工市场纳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整体谋划、统筹推进。要坚持公益性,对所有灵活就业人员免费提供规范可持续的基本就业公共服务。要坚持普惠性,面向社会开放,扩大城乡服务覆盖范围,提高零工市场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要坚持灵活性,充分发挥灵活、快速服务优势,适应灵活就业人员求职需求和特点,提供多样化服务。要坚持兜底性,大力挖掘适合大龄和就业困难劳动者的就业岗位,兜底帮扶劳动者实现就业增收。
二、规范零工市场岗位发布
各级零工市场要设立严格的信息审核机制,确保发布的岗位信息真实、准确、完整,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对有用工需求的工业企业、个体工商户、人力资源公司等应建立信用体系,根据信用查询、以往岗位发布情况及用工反馈对发布岗位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信用评级,提高信息透明度。岗位发布一是要明确岗位名称,使用准确、规范的岗位名称,避免使用模糊或误导性的词汇,清晰列出岗位的主要职责、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确保求职者能够准确了解岗位需求;二是要设定合理薪资范围,明确标注薪资水平或薪资范围,避免虚高或虚低薪资误导求职者;三是要注明工作地点和时间,明确标注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确保求职者了解工作条件;四是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岗位信息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侵犯他人权益;五是及时处理投诉和举报,设立投诉渠道,对涉嫌违规的岗位信息进行及时处理。
各地要结合“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合理规划布局数量适宜、规模适度的零工市场,构建分布合理、便利可及的灵活就业服务网络。对零工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的地方,要设立辐射一定区域的综合性零工市场,集中向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对用工行业集中、岗位需求相似的地方,要设立行业性、专业性零工市场,重点服务行业用工需求。对用工需求分散、人员规模较小的地方,要结合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就业驿站等服务网点建设,灵活设立零工服务站点,向灵活就业人员就近提供服务。要结合本地实际定期汇总分析求职人员信息、招聘岗位信息、匹配结果信息、工资价位信息等相关数据,动态掌握灵活就业供求变化趋势。要加强线上零工市场建设,结合就业服务“一库一平台”建设,将零工市场供求信息纳入省级就业信息平台,搭建线上供求匹配平台,实现全辖区零工市场信息联通、集中发布岗位招聘信息。
三、规范零工市场秩序
对全市人社部门创建的各级零工市场,要明确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职责,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应具备专门的服务场所设施,能够容纳一定数量人员集中开展对接洽谈活动,要在综合服务场所划分灵活就业服务专区或设立专门服务窗口,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各地零工市场要建立工作日志台账制度,记录分析零工市场主要业务开展情况,建立健全工作规章制度,全面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等制度,主动公开服务项目、办事指南、服务热线和投诉举报渠道等事项。同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灵活就业人员规模、行业用工特征、零工市场辐射范围等因素,按照服务对象数量的一定比例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要加强零工市场工作人员常态化能力培养,定期组织业务培训轮训,分析就业形势、解读就业创业政策,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严格考核制度,督促引导工作人员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加强宣传推介工作
下一步全市各级人社部门将高度重视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工作,作为人社部门抓窗口建设、促队伍发展、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监督检查,明确规范化建设工作目标任务和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推进。及时总结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经验做法,宣传推广一批提供规范化服务的零工市场,带动提升零工市场整体服务水平,加大对零工市场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灵活就业市场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举办多种形式招聘活动、就业创业大赛、论坛等特色活动,展示灵活就业市场的活力和潜力;鼓励和支持各类媒体平台对灵活就业市场进行报道和宣传,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2024年6月24日